成果发布

成果发布

余东华:从“蹚路子”到“做示范”打造未来新济南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2021年5月19日理论版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转变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清晰传递了国家的战略意图,就是要求济南担负起国家级新区的重大责任,推动深层次、全方位、结构性、立体化的根本变革,实现从产业功能区向国家级新区和未来新城的定位之变,从“做试验”“蹚路子”向“当引领”“做示范”的使命之变,从“聚全市之力”向国家赋能、流域支撑的能级之变,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起步的期望之变。科学领会国家和省的战略意图,勇于承担国家使命、赋能流域发展、引领“圈群”振兴、带动省会崛起,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济南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重要历史责任。

 

抓住机遇,乘势而起,奏响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最强音
起步区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核心极点区域,承载着多重重大战略功能。加快起步区建设,机遇重大,优势明显,有利条件较多。
一是战略机遇。起步区的战略机遇体现在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所带来的战略赋能、战略锚定和战略激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自由贸易试验区、强省会等重大战略齐汇济南,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起步区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二是优惠政策。起步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将享受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四区”的优惠政策。这意味着,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四区合一”的优惠政策集成和叠加的热土,能获得多重政策红利,这将为济南发展充分赋能,给起步区建设带来历史性政策机遇。
三是地缘优势。起步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经济圈辐射交集区域,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是黄河流域的增长极点,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地带,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战略支点。起步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棋眼,区位和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四是发展基础。济南强势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增速列全国20强城市第1位,正逐步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过去3年多时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确立了“1+4+16+N”的规划体系,聚焦总部经济、高端会展、数字经济、氢能源等产业方向,规划建设了六大产业园区,为起步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从起步先行到示范引领,争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典范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要求,起步区要在推动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发挥龙头作用。这就要求起步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快出台总体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超前谋划重大项目,有序推动方案实施,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建议起步区以“五个示范、五个引领”为目标,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深化开放合作、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抓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动能转换、体制创新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做好“五个示范”一是生态保护的示范。起步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示范,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借鉴国内外大江大河治理经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脊梁”,加快构建以“黄河+湿地+森林”为特色,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新城。通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使黄河成为联系南北两岸的生态纽带,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区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起步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示范区。
二是产城融合的示范。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基本思路,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发展空间的相互契合,以优化城市功能吸引要素集聚,以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建设。协调好产业与城市、经济与生态、城市与自然、建设与民生的关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建两岸互动、产城融合、人地和谐的魅力新城,打造“产城河三位一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三是转型升级的示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智能物流、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协同发展,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加快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高端化升级,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对外开放、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依托,打造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的转型升级示范区。
四是动能转换的示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功能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体系。把握科技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传统产业延链、补链,新兴产业建链、强链,未来产业探链、锻链,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务、新消费”四大产业生态体系,将起步区建设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五是营商环境的示范。健全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优化起步区的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发展环境,推动各项工作先行先试。打造“城河相拥、城绿交融、组团布局、有机生长”的空间自然环境,建设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和接轨国际的商务环境,营造汇聚人才、多元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是,加快商事制度改革,超越世界银行标准,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区域投资吸引力,打造黄河流域投资兴业的价值高地,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和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区。
实现“五引领”一是引领绿色发展。新发展阶段,起步区要争当表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打造全国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智慧建设全产业链集聚区,助力起步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绿色智慧建设产业示范区,实现绿色城市认证。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做好“水文章”和“碳文章”,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厂区,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形成清洁低碳的绿色产业发展导向。以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构建绿色智慧、能源流动通畅的新型能源供给体系,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建设绿色共生、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畅通流动、低碳智慧之城,打造共生典范新区。
二是引领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优先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黄河科创大走廊”,支撑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借力外部创新资源,激励入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活力,下大力气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加大应用研究投入,同时预留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激发产学研多主体的研发潜力。加快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科技项目遴选机制、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创新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收益分配机制、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机制改革,完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制度。
三是引领机制改革。弘扬“敢为天下先”的敢闯敢试和先行先试精神,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探索建立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
四是引领合作开放。起步区要利用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快畅通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大通道,着力培育黄河流域开放新支点,建设科技、商贸、物流、信息等综合服务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RCEP,深化与日韩开放合作,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接长三角优质要素,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一带一路”统领对外开放,主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加强同黄河流域上下游地区的合作联动,在全球范围内整合配置优质资源,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
创新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样本。适应新发展格局引领,提升区域一体化与全面开放水平,建设成为山东双循环双向开放的国际门户枢纽。
五是引领安全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原则之一,起步区要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社会安全等领域成为典范。首先要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生态保护红线,综合水安全、地质灾害防护、水土保持等保护要求,构筑起步区生态安全格局。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针对消防安全、人防安全、信息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构建全天候、系统性、智慧化的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打造低风险下弹性城市、高风险下韧性城市,建设安全起步区。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切实筑牢安全屏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济南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省会经济圈龙头城市,需要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济南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济南需要明确思路方向、找准目标定位、确定空间格局、做出建设示范,提高区域发展带动力,增强经济集聚、枢纽开放、创新制造和消费服务等功能,将起步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样板、对外开放的新门户,使济南市能够更好地承担起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区域职能,进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作者余东华 系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条:课题组:扬起龙头,带动实施“黄河战略”
下一条:范恒山:精心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