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发布

成果发布

范恒山:以绿色低碳为本体构建黄河流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范恒山:以绿色低碳为本体构建黄河流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编者按:2021年11月28日,由山东大学、山东省科协和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工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举办,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和山东省创新研究院承办的“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的形式召开。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以视频的方式作了《以绿色低碳为本体构建黄河流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发如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根本上说,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沿黄河省区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关键是要以绿色低碳为本体,构建黄河流域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对此我谈一些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在其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特点与性质十分鲜明,而这集中体现在保护与发展及其关系处理上。黄河流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生态本底差,基础十分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严重程度超过其它战略实施区域。黄河流域发展任务艰巨,涉及占国土面积13.5%的九个省区约1.6亿人口的共同富裕,但高质量发展很不充分,整体经济水平低于其它战略实施区域。这种状况把环境保护和促进发展的矛盾推向了极致,也把黄河流域战略的实施难度推向了极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者不可或缺、不能偏废,它们体现为同一个过程,必须达到完美的统一。而这就意味着,相对于其它地区,沿黄各省区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也需要更加科学地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采取扎实而更为适宜的政策举措。

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点和焦点都在产业发展上。产业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等同于经济发展。而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环境保护,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宜的产业结构或产业体系,就能够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而这个所谓适宜的产业结构或产业体系,必须是绿色低碳的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从方向上看,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或优化提升应该体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科技创新的前沿成就,其关键词是“绿色”和“现代”。“绿色”是我国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是大势所趋、环境所逼;“现代”代表着世界最新科技水平的充分体现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及时呈现。这适应于所有地区,黄河流域亦不例外。

从路径上看,黄河流域产业结构打造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要求,整体把握、区别对待,一体联动、合理分工,各地区沿着统一方向、运用适宜方式,加快推进、有序开展。

黄河流域关系产业结构转型的最大实际在于:沿黄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有别、现实基础悬殊、发展潜力迥异,体现的基本诉求各异,面临的突出矛盾不同,这种状况决定了黄河流域在产业发展上不能无视地区差别搞一刀切。但区别对待不是各行其是、为所欲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体现区别中进实施统筹,通过强化联动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基于此,应当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凸显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产业链协同为基本指向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地区间最大的伤害来自于产业间的同构竞争,而经济发展最大的乱象则在于产业发展各行其是。黄河流域地区差距之大远甚于其它,但产业同构毫不逊色,这制约了转型,也影响了效益。应以资源禀赋、现实发展优势为基础,并以促进产业链的补、建为重要导向,结合产业转型提升进一步优化地区分工,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产业布局。


 

二是紧扣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体经济扎根深、功效多、适应性强、联动面宽,是区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根本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沿黄各地区要始终不渝的把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切不可脱离实体经济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的高比重。这意味着,实体经济也应当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点或主体。从现实出发,沿黄各地区应双管齐下,推进实体经济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改造、遏制并举,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抓住实现“双碳”目标契机,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和智慧渗透,加快钢铁、煤电等的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煤炭、钢铁、火电、焦化、化工、有色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对无法进行技术改造的碳排放大户及污染项目应坚决关停和淘汰,应严格禁止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的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遏制环境敏感地区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燃料、煤化工等产能。另一方面,挖掘、开拓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载体,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开辟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业化发展,不断壮大特色农业、旅游业、康养业等生态产业;与此同时,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通过区域联动推动优势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努力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绿色建筑等产业,不断壮大绿色经济。


 

三是坚持务实原则,科学谋划和发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关系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也关系到区域整体发展的后劲。而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故此应当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但从操作层面看,在把握“绿色”、“现代”整体导向的前提下,沿黄各地的产业选择仍应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可盲目追新求高。事实上,对各个地区而言,最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产业是与自身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相匹配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往往也是发展效益最好的产业,因此,应当把发展这类产业作为各地的基本选择。这方面要克服一个认识误区,即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别是发展传统产业与固守低端产业等同起来。换个思路看,经过科技赋能的传统产业就是现代产业,也是新兴产业。总的说,沿黄地区产业发展应遵循国家《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也就是要“因地施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切忌面面俱到。在这方面也应树立一个认识,任何地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某些前沿性产业哪怕是举全国之力来做也有捉襟见肘之迥,创新资源相对短缺的沿黄地区更是如此,所以这类产业的发展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现实的基础条件和可以动员的创新要素的状况出发,选择若干适宜的产业全力做强做大。贪多求广、一味攀高很容易导致事与愿违、劳民伤财,忽视传统优势产业还会毁基伤根。当然,对济南、青岛、西宁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言,应努力增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力度。针对沿黄地区新兴产业总体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个特别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举措是,加强各地区的协同联动,推动资源整合、科技协同、链条衔接和上中下游配合,一体共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合作地区能够公平分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的发展红利。


作者简介:范恒山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 附件【会议背景板.png】已下载


上一条:张林波教授的著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践与任务》出版发行
下一条: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与山东黄河河务局举行座谈交流